
妻子在探亲房只能住十几天,周敏珍惜和妻子相聚的每一刻 滨海时报记者 贾成龙 摄

妻子在探亲房只能住十几天,周敏珍惜和妻子相聚的每一刻 滨海时报记者 贾成龙 摄

周敏知道七夕节妻子要来,提前准备了件新衣服给媳妇 滨海时报记者 贾成龙 摄
8月9日,农历七月初七,阴有小雨。滨海新区文化中心项目工人生活区的“探亲房”内,施工人员周敏和妻子难得一聚,夫妻俩没想到这次相聚会遇上七夕,遇上了也没刻意设计。“晚上准备出去吃饭,吃什么饭?”“什么都行!”夫妻俩一问一答,家常话里夹着腼腆的思念。七夕,一起吃饭就好。
“探亲房”成临时的家
30岁的周敏是安徽宣城人,离家在外忙了三五年,辗转多个工地,在外务工,远离家乡,回家对他来讲是件奢侈的事。“也就过年回家吧,在家半个月。”周敏说,平时与妻子的沟通,主要依靠打电话、发照片,偶尔视频聊天。周敏的妻子刘艺是他的老乡,小他两岁。经家人介绍两人相识,2014年底,过年放假,周敏回老家,俩人办了婚礼。当然,婚礼也是特意安排在了周敏的假期。婚后,刘艺留在老家工作,周敏依旧奔波在外。去年8月份,周敏随公司来到了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的项目上。
刘艺是前两天刚从老家坐火车赶到新区,特意到项目上来看周敏的,住上七八天就要回去了。得知妻子要过来的消息后,周敏提前申请了“探亲房”。
原来,由中建八局天津公司承建的滨海新区文化中心项目去年11月份就在工人生活区为大家建了3间“探亲房”,方便家属前来探望。申请到房子后,小两口踏实多了。“以前她到工地看我,要计划好几天,要找住的地方,各方面都得提前准备好。住在宾馆两三天,花费也大,现在住这里,跟宾馆的房间差不多。在外面打工,遇上这么好的环境不容易!”周敏欣慰地感慨。
记者看到,他们住在了1号“探亲房”,双人床、衣柜、小餐桌、空调等一应俱全,床对面的柜子上,刘艺摆上了自己的小镜子和化妆品,摆放很有序,屋子也整洁,趁着在一起的难得时光,刘艺帮周敏收拾了平时的衣服。“以前我自己住在外面的旅馆,家里人总不放心。现在放心多了,中午吃饭有食堂,离他上班也近,很方便。”对于这个临时的家,刘艺很满足。
一起吃饭便知足
一年难得的相聚,恰好赶上七夕。“人来了就好。”这句话周敏说得最坚定。当然,他也不好意思地挠头笑着说,以前没结婚的时候也没送过什么礼物,结婚了就更不送了。“不过,晚上准备出去吃个饭。”他转头看向妻子,小心地询问道,“吃什么饭?”而一旁的刘艺却调皮地对记者说:“看他愿意带我去哪里吧。”小夫妻俩一问一答,充满着俏皮,却弥漫着相思,因为一起吃饭便知足。
两地分居,这对小夫妻似乎已经慢慢习惯了,对于未来,刘艺说:“没有想那么远,可能以后我会来找他和他在一起,经常分开,也不是很好。”低头思索了一会儿之后,她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小心思,结婚两年,他们也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。对于未来,他们没有具体规划,却很有憧憬。(滨海时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