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敬业奉献好人(2018年3月)董根元

更新时间:2018-03-23 来源:南开区文明网
 
    董根元,男,35岁,天津市援藏教师。他带着全市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切关怀和深情厚谊,远离家乡、告别亲人、告别同事,一路辗转,满怀豪情地踏上了雪域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,为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,成为他多年以来的心愿和梦想。
    一、托付沉重家庭负担,奔赴西藏实现理想
    当得知有援藏工作时,他心情激动,但是家庭的负担让董根元不敢轻易报名。母亲患有脑梗、甲状腺癌,父亲多年的劳累患有滑膜炎,腿脚不方便。还有70岁的外公需要人照顾,孩子胳膊又骨折,正在治疗和起诉之中。离异的他作为一个儿子、父亲、外孙怎么能够抛下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援藏梦想呢,内心的斗争让他感到煎熬。虽然,万分舍不得孩子,但是父亲、母亲却坚持让他去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。他的妹妹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,但是妹妹也马上要结婚生子了,他又怎么放心?亲人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分担董根元的家庭重担,不让董根元有后顾之忧。在父母的支持下,也做通了孩子的思想工作。于是,从思想上、从身体上做好准备,等待上级命令,于是董根元满含愧疚奔赴了援藏工作,内心发誓要将援藏工作圆满完成。情洒雪域,不负青春,不负重托,不辱使命。这不仅是对家人的一种交代,也不辜负组织对董根元的期望和信任,尽职尽责,克己奉公,出色地完成一名教师的职责,在茫茫雪域,彰显一名天津教育工作者的风采与本色。
    二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,树立天津教师形象
    援藏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难忘的体验,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一到西藏强烈的高原反应和缺氧,没有亲人的陪伴,他一边承受恶劣自然环境对生命的考验,一边忍受漫漫长夜带来的孤寂和痛苦。在日常工作中,他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天津援藏教师,每时每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,为天津援藏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,维护古韵名城天津的美好形象。
他深知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,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。教师本身的师德状况如何,将影响到众多青少年的身心发展。因此,从上岗的第一天起,就高度重视加强师德修养,努力塑造师表形象。董根元为人坦诚、朴实友善、尊敬师长、关心同事,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信可亲,从而能够亲其师,信其道。通过“言传”“身教”,影响着学生们言行举止,感受到纯良的师德。
    三、创新方法寓教于乐,情暖西藏不负青春
    在教学工作中,他自始至终以认真、严谨的工作态度从事化学教学。为了适应西藏化学教学的需要,不断地钻研新的教学理念,注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,注重激发和培养藏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。为了达到教学最优化,他除了用好前端学校的课堂实录和PPT外,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,自制教具,自编口诀,修改PPT等,努力构建更加开放、和谐、高效的课堂,让学生在轻松、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运用化学。课堂中,还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,及时鼓励学生,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快乐,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。
    在日常生活中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,很快融入了西藏师生之中,并与藏族同胞建立起了超越血缘的亲情。每当看到藏区的孩子们对渴望获得知识的眼神时,他更深知肩负的责任。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,妹妹结婚生子,他没有回来;儿子拆骨折钢钉,到法院起诉打官司,他没有回来;母亲住院,他没有回来。这些时间全被利用在节假日休息时间为学生补习功课上了。上课、辅导、和孩子们天天在一起尽管有苦有累,但他还是无怨无悔,并且乐此不疲,内心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充实与快乐。
    在工作中,他除了默默奉献,以身作则之外,还注意发挥辐射作用,做好传帮带工作。他带动本地化学教师、搞好教研工作。作为一名援藏教师,搞好自己的教学,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,他深深担忧,如何在离开西藏前,全面提高昌都二高的化学教学水平。因此,在抓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同时,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带动全校的化学教研工作,多次给全校的化学教师们上示范课,观摩课,然后和各位老师谈本节课的设计理念、设计思路,和他们一起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,相互交流,共同提高。 
    临行前,家长们来送行,带来了贵重的天珠赠送给他,他拒绝了,但心里暖暖的。援藏是一种缘分,更是一份责任。他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,换来的是西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、感恩。它诠释了一个援藏教师对敬业奉献的执着和充实人生的快乐、幸福。





 

责任编辑:张 旭

下一篇:天津敬业奉献好人(2018年1月)刘建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