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为汪存江正在看书
在东蒲洼街亨通西区,有这样一位退伍军人,当年他光荣入伍,扎根部队,曾获“神枪手”称号。后来,为保护国家财产,脸部、双手、双脚严重烧伤。退伍后,他自强自立、自主创业,用不屈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筑起充满阳光与希望的新生活。他就是退伍军人汪存江。
走出阴霾
当记者敲响汪存江的家门时,他从屋里热情地迎了出来。虽然脸上和手上留着明显的伤痕,步履也有些蹒跚,但他热情待客,神态平和,举止大方。
今年54岁的汪存江是高村镇里老村人,1984年10月光荣入伍。那时的他年轻英俊、意气风发,在部队中表现优秀,荣获过“神枪手”的称号。天有不测风云,1988年,汪存江在执行一次任务时,因所乘汽车故障起火,为保护国家财产,他脸部、双手、双脚被严重烧伤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,于1991年12月退伍。
当时,以汪存江的伤情,他本可以由国家奉养终身,从此衣食无忧,但年轻的汪存江不愿就此让自己的人生止步不前,即使身心遭受重创,他依然希望能够自食其力,奉养父母,开启新的生活。但被烈火摧残过的身体和容貌却使他始终蜷缩在家中,不敢出门。那时的他头发留得很长,严严实实地盖住了脸,不愿见人也不同人交流。过了一段时间,在家人的劝说下,汪存江开始在天黑时分走出家门,在村子里遛弯儿。就这样,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饶凤云。饶凤云是汪存江同村的老乡,两人从小就认识。听说了汪存江的事迹后,饶凤云对他满怀同情与敬佩,认为他是个英雄,遛弯儿遇见时,便主动与他搭话。在汪存江看来,昏暗的天色能够遮挡住自己容貌的缺点,这使得他能放下心防与饶凤云聊天。随着渐渐熟识,二人确定了恋爱关系。从偶然遇见到相知相许,饶凤云十分理解汪存江心中的痛苦,她暗下决心,一定要帮助他走出阴霾,重新融入社会。有了爱人的鼓励,汪存江逐渐打开心扉,重拾信心,并在一家工厂找了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。1992年,汪存江和饶凤云喜结连理,开启了新的生活。
休戚与共
有了家人的支持与陪伴,婚后的汪存江肩上更多一份责任。他知道,妻子能够嫁给他,是顶着家里很大压力的,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,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他。为了这份爱,他更要咬紧牙关,把日子过好。
汪存江家庭条件不好,找工作也屡屡遭拒。1995年,在政府的支持下,汪存江在家乡开了家小卖部,做起了小本生意。乡亲们知道他的情况,对他很照顾,买了大件的东西都自己装车带走,从不麻烦身体孱弱的汪存江。后来,汪存江发现村里人没有地方洗澡,为了方便村民,他将开小卖部赚的钱拿出来,开起了大众浴池。后来,头脑灵活的汪存江借着国家扶持养殖业的政策又办起了养殖场,引进了小尾寒羊。虽然每天忙忙碌碌,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
提起旧事,汪存江眼含热泪:“这么多年,我特别感谢我的妻子,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。当年是她带我走出阴影,后来开小卖部、浴池和养殖场,所有体力活儿都是她一个女人在做,运煤、铡草……她真的很辛苦,很不容易。”面对丈夫的感谢,饶凤云却不居功:“他虽然身体比较弱,干不了重活儿,但是很有眼光和想法。这么多年创业,主意都是他在想,我都是听他的。”一起走过艰难困苦的日子,才更显夫妻情真。二人互相敬重、相濡以沫的情意令人动容,在他们的努力下,生活逐步改善,汪存江当初对妻子许下的诺言,也终于得以实现。
拥抱生活
2007年,考虑到孩子的上学问题,汪存江夫妻俩在亨通西区买了住宅,饶凤云也在城区找了工作。鉴于身体原因,汪存江没有继续工作。刚刚搬进楼房时,汪存江依然有些怕生,但经历了半生风风雨雨,他已经能够逐渐适应陌生人的目光,并坦然面对。很快,他和邻居们熟悉起来,平日里互帮互助,建立了融洽的邻里关系。
随着年纪逐渐增大,汪存江十分注意锻炼身体。“现在我妻子找了工作,平时生活中也都是她在照顾我,所以我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,不能给这个家添麻烦。”汪存江说。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,打太极拳、练太极剑,一练就是几个小时。不锻炼的时候,他就在家中读书,他喜欢读一些历史著作,也读一些拳谱,遇到感兴趣的段落,还会动手抄下来。时间长了,汪存江会打的拳越来越多,一起锻炼的老人们都来向他求教。大家慢慢熟识之后,休息时便会坐在一起聊家常。“有时候老人们发愁家里的事情,和我抱怨,我就会劝他们想开点,多往好处想想,人生在世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呀。”汪存江笑道。
半生走来,汪存江经历过军队的血与火,也饱尝了创业路上的艰辛,他曾经历命运的考验,却也拨云见日,重现光明。人生路上,他用自己残损的双手、蹒跚的脚步,胼手胝足,披荆斩棘,走出一条艰辛却开阔的人生道路。风雨过后,留下的是他坚定的目光、诚挚的笑容和平凡又伟大的人生故事。(责任编辑:王严)